毛泽东求知求学探索真理之路(上) ——纪念建党100周年系列讲座之三
作者:柳万吉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这个时候,中华民族正处在两个时代的交汇点上,韶山以外的世界正在激烈地动荡着。在随后而来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变。对正在成长中的毛泽东的思想、性格、情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正是在经历这一次次的激烈动荡和重大事变地洗礼,毛泽东才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娃,到追求新学、探寻真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震撼世界的伟大民族英雄。
儒学奠定古文基础 新学唤醒政治意识
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读书愿望越来越强烈。从七岁起,就读私塾,《三字经》、《百家姓》、《论语》、《诗经》等背得滚瓜烂熟,这为他学习古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毛泽东却很不喜欢这些经书,他说:“先生们都是照本宣科,学生们只会摇头晃脑的背,却不懂含义,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儒家经典著作,内容都很深奥,和现实生活又有多少联系呢?”后来,他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本《水浒全传》,只读了几页,就放不下手了,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这一部小说看完,勾起了他强烈的读书欲望。他东借西借,把韶山冲及周边能借到的十几本历史小说都读了个遍。《三国演义》、《水浒全传》、《隋唐演义》、《西游记》等等。这些旧时代历史小说,是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他有时候读得很开心,有时候又十分生气。他喜欢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孙悟空、诸葛亮等传奇人物,最痛恨的是秦桧、蔡京、高俅这一班奸臣和镇关西、蒋门神、西门庆这样一些恶霸土豪。
韶山冲当地读书人很少,这些人家的书很快被毛泽东读完了。他只好走到山外去,向亲戚朋友借书。有一天,他借到了几本讲时务的新书,先看到一本小册子,讲的是“中国有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其第一句话就使他感到惊心动魄:“呜呼!中国覆亡有日矣!”接下来,作者引用许多具体事例,分析了帝国主义的野心和阴谋,叙述了印度、安南、朝鲜、缅甸等国亡国的经过和亡国后的悲惨情景。进一步指出:我国朝廷昏聩,武备松弛,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亡国之祸迫在眉睫。看到这些,毛泽东激动得睡不着觉,他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也是第一次从书中接触到外部世界。对于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践踏北京、辛丑条约和庚子赔款等,都是第一次听说,虽然只有模糊印象,但却第一次唤醒了他的政治意识,对于祖国的安危,民族的存亡,感到非常忧虑。他开始觉得: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天职。他开始有了新的想法: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去闯练,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而奋斗!
县城的“洋学堂”开启了他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
在毛泽东16岁那年,也就是1909年,在表哥文运昌和一位提倡新学的激进派先生的劝说下,毛泽东的父亲终于同意他到外地去学习。临行前,毛泽东抄录了日本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以此表达自己立志求学、追寻真理的坚定决心。
毛泽东跟着表哥文运昌离开了家乡,这是他第一次离开韶山冲,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第一次看到这么广阔平坦的田野,第一次看到高大宽敞的房屋和热闹喧天的街市,这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和诱惑力。他们边走边看,边走边聊,不知不觉来到了湘乡县城,这里离韶山冲只有50里,比他家乡湘潭县差不多近了一半。他们来到了一座高高的围墙下,迎面是一扇漆黑的大门,上面写着“东山书院”四个大字,是曾国藩手笔。大门旁竖着一块牌子:“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这个小学堂不同于一般县城的学馆,由于这里出了个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他率领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立下了大功,而因军功获得二品以上官爵的就有2000多人,这个东山书院,就成了这些地主豪绅为了培养他们的子弟,进而博取功名利禄的最高学府。
毛泽东经过面试、作文章,被东山学堂录取。这是他走出韶山冲后进入的第一个“洋学堂”,心里感到十分高兴。他开始了这里的学习生活,由于毛泽东天资聪颖,禀赋不凡,加之韶山冲六年的私塾教育,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基础,他的文章深得国文先生们的赞赏,特别是《宋襄公论》和《救亡图存论》,很受同学们推崇,国文先生谭咏春审阅后,加了这样的评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并被推荐给同学们“传观”或贴在“揭示栏”内。
东山学堂有一座藏书楼,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毛泽东来到这里,高兴的不得了,便一头扎了进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像一头饥饿的老牛,走进菜园,贪婪地啃了起来。在这里,他知道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维新派实行的“百日维新”,了解了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以及她和光绪死后,三岁的溥仪当了皇帝,还听说了孙中山的名字,特别是在《世界英雄豪杰传》中,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拿破仑、彼得大帝、惠林顿、华盛顿、叶卡捷琳娜等这些世界名人的事迹,使他的知识大大增加,进一步增强了追寻真理的紧迫感,也产生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个学期后的一天,堂长李元甫、国文先生谭咏春和贺南纲对毛泽东说:“你现在的国文和历史知识,已经到了中学程度,不宜再读小学,何不到省城去投考中学?”毛泽东说:“想是想去,只怕长沙学费太高,花销又大,家里供养不起呢!”“这不要紧。”贺南纲说,“湘乡住省城中学是湘乡会馆办的,收费低廉,我们可以写信去。”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三位先生的好意,诚恳地说:“那就多谢先生了!”
省城的图书馆开阔了他的视野,放眼中国与世界
1911年春天,毛泽东带着三位先生的信,到省城长沙去投考湘乡驻省中等学堂。由于有贺南纲先生的信,毛泽东顺利的被录取了。时下,时局动荡,很多学生不来上课,毛泽东觉得这样倒好些,越是清净,就越好读书和思考。在学堂的阅览室,他看到了很多新书,特别使他感兴趣的是报纸,这真是一个好东西,它能够把眼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很快地告诉你,这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从这时候开始,毛泽东每天都离不开报纸,他看得很仔细,领悟力和记忆力都很强,同学们都称他“时事通”。他利用父亲寄来的有限的费用,订了好几份报纸,在大量的阅读中,毛泽东获得了许多新知识,他了解了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革命,知道了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开始敏锐地预感到:中国一定会爆发一场大革命,现在的时局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有一天,毛泽东得知广州黄花岗72位仁人志士壮烈牺牲的消息,心情十分激动,烈士们为国慷慨捐躯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这天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就披衣坐起,奋笔疾书,写了一篇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论文,提出推翻满清王朝,建立共和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大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当时的毛泽东还不知道,革命党的孙中山和保皇党的康有为、梁启超,有着根本的分歧,是不可能合作共事的。后来,毛泽东自己也说,:“这是我第一次表达我的政治观点,多少有点糊里糊涂。我还未去掉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崇拜,对他们与革命党的区别也不甚了解。”尽管如此,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有了明确的政治观点,由主张君主立宪,改变为拥护共和制、推翻清王朝,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正如毛泽东所料,这一年的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首先在武昌取得了成功。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又惊又喜,很快告诉给同学们,大家高兴得都跳了起来。不久,湖南、四川、直隶、江苏、上海等地相继建立了军政府,12月底,孙中山从日本返回南京,召开了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誓就职。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王朝267年的统治,也结束了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由于到处开展革命,许多地方进行了罢工、罢市、罢课,毛泽东所在的湘乡驻省中学也被迫停课了。毛泽东不得不另寻学习之路,找到了当时湖南军政府新开办的图书馆,叫湖南图书馆。他是每天开馆第一个去报到,闭馆前最后一个被“赶出”的读者。毛泽东在这里广泛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如中国经史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哲学、文学,也穿插些诗歌和小说。不过,他的主要精力,还是用在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代表作。其中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还有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在这些书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严复在这里阐发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化论观点,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和“今不如古”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这种崭新的学说,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毛泽东的思想变化起到了很重要的启蒙作用。
在湖南图书馆学习期间,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大地图,当时叫《世界坤舆大地图》,他第一次知道了世界这么大。他联想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革命还任重而道远,那么世界呢?要改变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自己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使命呢?他想起了屈原的《离骚》:
路漫漫兮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