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中的圣山——鸡 冠 山
记者:王 译 于文君 通讯员:柳万吉
鸡冠山这个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仅在东北就不少于5座;如丹东凤城鸡冠山景区、旅顺东鸡冠山景区、哈尔滨鸡冠山地质公园、梅河口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本文所写的鸡冠山在长春市九台区与吉林市昌邑区交界处,它坐落于九台区胡家回族乡周家村西南,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海拔高度558米。南面与吉林市昌邑区两家子乡交界,西和北同九台区沐石河街道为邻,向东16公里就是源自于长白山下全国闻名,誉为美丽的松花江。它与周围马大山等众多山峰相连,绵延起伏,逆江而上,直达长白山主峰,属于长白山支脉,众多山峰中,虽不算高,但却险峻,虽名未远扬,但登上此山的人却啧啧称奇!
鸡冠山,又名哈达砬子(满语),从西北方向远远望去,形同一个硕大鸡头,山顶突出三处百余米高类似鸡冠的巨型石壁,在众多茂盛林木的拱托中直指天穹,巍峨峻峭。这三处巨型石壁,是由青石或风化石构成的三座山峰,依高低顺序,从西到东,分别称为一砬子,二砬子,三砬子。这三个砬子如同胞兄弟相拥而立,经历了世事沧桑,却始终傲然挺拔。它以其博大的胸怀,张开巨大的臂膀,广泛接纳八方来客,无私地把自己的险与美奉献给喜欢它的人。
每当春暖花开,大地复苏,山上野生杜鹃花(当地人称年季香花)盛开的时候,方圆百里的人们都会结伴相约,走在林间小路,赏着缤纷野花,听着虫鸣鸟唱,呼吸着大自然赐予的新鲜氧气,倍感心旷神怡。当林木渐稀,花草渐少时,映入眼帘的就是三座山峰。三座山峰各有攀登路径,既可以沿着前人走过的路攀爬,也可以找当地人引领,否则将会“四处碰壁”,无法到达顶峰。奋力攀至山顶后,眼前看到的是连绵群峰接连蓝天白云;耳边响起的是习习风声夹杂鸟儿啼鸣。此时此刻,美景尽收眼底,豁然开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莫过如此。
站在“鸡冠子”的顶端,是三个刃形山脊,脊面高低不平,宽窄不均,最宽处不过3米,最窄处只有1米左右,两旁是悬崖峭壁,势陡如刀削斧劈,险要无比,游客在上面行走,无不胆战心惊。观山下群峰,林木茂盛,郁郁葱葱,如 “碧玉般的绿”;看眼前杜鹃,或含或放,疏疏密密,如“胭红一般”。行于其间,鲜花绿草相伴,蜜蜂蝴蝶同行,实乃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顺一砬子、二砬子连接处往东南方向的山梁下行300米左右,有一个凸起约有十几米高的石壁,其下面有个石洞,当地人称为“狐仙洞”。此洞洞口小,里面大,人们可以曲身行走几米后,直立在十几立方米的空间中,探寻期间的奥秘。
原周家村党支部书记,现九台区鸡冠山回乡旅游观光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孙万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早在400多年前,山下来了一户李姓人家,兄弟三人一起生活。后来老大娶了媳妇,老二老三一直没能成婚。老大媳妇先后为李家生下5个子女,因家里贫穷,缺医少药,除大女儿二女儿外都夭折了。不知不觉十几年过去了,两个女儿大花二花长成了大姑娘,成了村里村外有名的美女。特别是大花,长得像仙女一般,亭亭玉立,楚楚动人,她不仅美丽漂亮,而且善良懂事。有一个春天的早晨,老三根据哥仨研究的意见,准备去乌拉街赶集买头猪,大花拽着三叔的胳膊,恳求一定要买一窝小鸡儿回来给她养,三叔点头答应了。傍晚时分,大花在门前等啊等,终于看到三叔赶着驴车回来了,她急不可耐地跑过去,端起一筐小鸡儿连蹦带跳地跑回家,把小鸡儿放到早已准备好的鸡罩中,左看右看,满心欢喜,连吃饭都舍不得离开。大花姑娘每天很早就起来,割青草,挖野菜,精心准备饲料,有时还抓些小鱼小虾给小鸡儿吃。在她的细心照料下,没过几个月,小鸡儿变成了大鸡,特别是其中的一只大公鸡,长的既高大又漂亮,十分讨人喜爱。鲜红的鸡冠竖在头顶上,像戴着一顶小红帽,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骨碌碌地转,脖子上的羽毛金灿灿的,像是耀眼的锦缎。身上的羽毛就像火红的棉袄,黑色的尾巴向上翘着,走起路来头总是昂得高高的,显得十分威武,成为名副其实的“鸡王”。“鸡王”每天天不亮就操着洪亮的嗓门向人们报晓,天一亮就咯咯咯地叫着领着它的伙伴们上山去刨食。大花则每天在“鸡王”的报晓声中起床为鸡们准备简单而精细的“早餐”,“餐后”放鸡上山,天黑前,又走出大门迎接它们下山回家,用过“晚宴”后“就寝”。大花姑娘就是这样朝送晚接,日复一日地同鸡相处,与鸡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直到有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鸡群还是没有回来,大花左等右等,焦急万分,甚至流下了眼泪。她带上一根木棍,叫上妹妹二花,上山去找寻,走着走着,听到大公鸡在山尖上高叫,她们寻声向山上跑去,这山上以前没人上去过,石头陡立,树木茂密,小姐俩不顾一切地走啊,爬啊,越走坡越陡,越走天越黑,越走人越累,加上又急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相拥着靠着大树哭了起来。再说,家里人看天黑了,两个孩子还没回来,心里都很着急,二叔三叔摸黑上山寻找,他们边走边喊,边喊边听,在寂静的森林里,除了虫鸣和偶尔几声野鸟的叫声外,似乎有孩子微弱的哭声,老哥俩急切地往哭声方向找寻,也不知找了多长时间,终于在接近山顶的一颗大树下找到了大花二花,姐妹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面带泪痕,昏睡过去。二叔三叔一边呼喊着她们的名字,一边打算扶她们坐起来,可是,二花无力地睁开了眼睛,说不出话来,大花却怎么也呼唤不醒了。三叔抱起二花就往家里跑,二叔含着眼泪守在大花身旁。孩子的父母得到消息悲痛欲绝,和乡邻们跑上山来,这时,天已经渐渐亮了,那只大公鸡又在山顶上叫了起来,随着公鸡的叫声,几只母鸡从树林中钻了出来,而更多的鸡却不见了。人们沿着鸡来的方向去寻找,在顺坡而下的石洞边发现了一些鸡毛,这时,有胆大的人钻入洞中,不料,从洞的另一个出口,跑出去几只狐狸,人们明白了一切。
大公鸡还在山顶上啼叫,像是为它死去的同伴儿们送行,也像是为逝去的大花姑娘哀鸣,如泣如诉,柔肠寸断,越叫越沙哑,越叫声越小,渐渐地,听不到它的叫声了。当人们掩埋好大花的尸体,登上山顶去寻找大公鸡时,一个个惊呆了,只见它两只爪子深深地抠入石缝中,仍保持鸣叫时的姿态,迎风而立,昂首挺胸,大张尖嘴,双目圆瞪,像一个坚守阵地的战士,以其坚无不摧的大无畏精神,矗立在石山之巅。人们被它感动了,含着眼泪去石缝中抠土,用手捧着把大公鸡掩埋,有的手抠出了血,有的流下了眼泪,滴滴热血和眼泪,滴在了大公鸡的坟冢上。第二年春天,这里长出了一颗花,那花鲜红夺目,和那只大公鸡的冠子一模一样,大家说那花就是大公鸡变成的,就管它叫“鸡冠花”吧!久而久之,人们把狐狸经常出没的那个石洞称为“狐仙洞”,把这个开着鸡冠花的山也就叫“鸡冠山”了。
村民们为了家里的家禽再不受到野生动物的侵害,打造一个石桌摆到狐仙洞前,常常前去摆供上香,祈求狐仙保佑大家六畜兴旺,四季平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2012年,一名外乡妇女,因丈夫有病,家里生活窘迫,步行几十里来到鸡冠山下的狐仙洞前,虔诚地向狐仙祈祷,保佑其全家平安,生活美满。据说“狐仙显灵”,几年后,丈夫的病好了,家里的生活也逐渐好了起来。于是,拿出5万块钱,在山的东北方向,面向狐仙洞修了一座小庙,供人们祈祷,以求“拜仙显灵”,永保百姓平安。
鸡冠山下民风淳朴,村民们勤劳善良,早年以种地打猎为生,现在以种植玉米为主,间种些杂粮和蔬菜,许多家庭养上几头牛增加收入,还可以到山上去采山货,贴补家用。在这里,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春夏两季可以采到蕨菜、猫爪子、刺五加、山芹菜、蒲公英(婆婆丁)等几十种山菜;秋季,核桃、榛子、蘑菇、中草药(细辛、龙胆草、窜地龙)等随处可见,有时还能采到野生木耳;到了冬季,山葡萄变成了冰葡萄,树叶都已掉光的铁山红,在挺拔的树枝上顽强地坚守着,如果有初雪飘落,白里透红,把一种特有而美丽的冬景展现在人们面前。
现如今,九台区和胡家回族乡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十分重视,乡政府做出回族、满族民俗旅游和鸡冠山旅游观光带规划,投资10万元,在山下修建了小水库,打了深水井,将水泥电杆从村里立到了山下,计划继续帮助鸡冠山旅游合作社对小水库进行扩容,制作了宣传牌和旅游路线标牌。
2020年,区农业农村局结合新农村建设,投资300万元,在原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将公路延伸到山角下,建了简易停车场,在通往山下的不同路段上修了大小5座桥,对以前弯弯曲曲、宽窄不一的河渠去弯取直,窄处加宽,并加上了护坡石。为每个院落建了统一的院墙,在较宽敞的地方建了可供人们休闲的小广场,达到了环境优美,道路畅通,村容整洁。区文化旅游局拿出5万元给鸡冠山旅游合作社作为活动经费,打算用于游客餐饮住宿服务等设施建设。
下一步,旅游合作社将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区、乡两级政府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搞好规划布局,维护好自然核桃林、榛子林,规划好各家果园,方便游客采摘。建立“药王谷”“花海观石”“别有洞天”“春日杜鹃”“果蔬采摘园”等景点,丰富自然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与鸡冠山有关的历史故事、红色故事及满族民俗,建立具有当地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的生态农庄、文化农庄,丰富人文旅游资源;进一步扩大宣传,积极招商引资,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行有好路,登有险峰,观有美景,吃有特色的区域旅游胜地。
这里有以险、峻、奇、美为一体的自然之景!这里盛开着汉、回、满等各民族相融合的民族团结之花!这里是追寻无数先人之梦的起点!这里是一块尚待开垦的旅游处女地!无论您来自何方,有机会定要到鸡冠山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